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法律社会史”范式,通常被认为是由瞿同祖在其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所开创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当中,出现了不少其作者自我
1、管理和运作机制 院长 季卫东 副院长 程金华(分管学术研究、年会、论坛、认知科学实验室) 副院长 杨力(分管不同学科协调、业界合作、智库及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 副院长 刘思达(特邀,分管国际交流合
11月1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法的学科交叉沙龙”第七讲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北四楼206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以“比较法视角下的中国司法体制责任分配与大数据分析”为主题,邀请到哥伦比
法律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数据的经验研究,因关联于社科法学而具备社科法学的某些“血缘特征”,然而在研究对象选取、数据运用、法律现象阐释等方面已显著不同于社科法学。在中国,法律实证研究已经在法学研究格局中开
社科法学倡导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法律问题。这与以规范文本为中心的法解释学及其新兴衍生品一一法教义学一一有显著的区别。近年来,随着从德国留学回国或深受德国法传统影响的学者日益增多,法教义学的研究日渐兴
为深切缅怀已故著名法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罗豪才先生,继承其放眼世界、立足中国、追求法治的精神,北京大学法学院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于2019年正式启动“罗豪才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