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纪念《巴黎协定》通过十周年之际,中国正式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s),并启动“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将数字化与绿色化双转型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议程。2025年10月20-21日,由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海南宁远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中欧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CEIC)、联合国大学人工智能网络支持的“从承诺到落实:COP进程中的海南行动”大会在海南保亭举行。会上,上海交通大学与海南宁远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完成大会重磅“顶层机制类项目”签约。同时签约的还有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气候变化事务首任特使解振华,COP30欧洲特使、欧洲气候基金会主席劳伦斯·图比亚娜,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穆克瑞(正厅级)等出席大会并见证签约仪式。

会上,季卫东教授受邀作为“共建全球未来城市与气候治理的新范式”圆桌会议嘉宾,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保亭县县长蔡曜泽、瑞典北欧斯安银行(SEB)北京首席代表Peter Ling-Vannerus (凌万儒)等专家围绕“指标、融资、技术、共治、场景”五大关键路径展开研讨。季卫东教授提出“以法治化打通气候承诺落地最后一公里”的交大主张,获得了解振华特使、图比亚娜特使等气候领袖的高度肯定。随着COP30倒计时启动,海南保亭的实践成为中国地方履约的缩影。季卫东教授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将以法律保障机制项目为支点,联动UNDP、欧盟机构及国内合作伙伴,推动形成“标准互通、法律护航、金融赋能”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全球南方国家海洋海𡷊气候治理和碳中和社区的法律制度设计提供可推广的“交大模式”。
本月,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绿色数字创新合作项目(GDIP)下,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联合国大学全球人工智能网络理事会联袂主席季卫东牵头启动“海洋与海岛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机制”课题。该课题将依托上海交大法学、人工智能、绿色金融等多学科平台,联合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哥本哈根大学等国内外顶尖智库,围绕气候韧性、绿色能源转型、可持续金融、跨境纠纷解决与AI赋能ESG五大维度,为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输出可复制、可扩展的“五边形”法律保障模型,同时,向全球南方岛屿经济体提供中国方案。
会议期间,上海交通大学“海洋与海岛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机制”课题组一行于20日上午赴保亭宁远示范区开展实地调研,围绕热带雨林碳汇、黎苗医药数字认证、分布式光伏与农地融资等议题与保亭县发改委、司法局、生态环境局、人民银行、林业局等单位深度座谈。21日上午,UNDP-GDIP法律课题开题会顺利举行,来自联合国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日本京都女子大学等的国内外专家共同论证,标志着课题正式启动。
从“规则制定”到“规则落地”,上海交通大学正以法学与人工智能、绿色金融、气候科学的深度交叉,为全球零碳治理贡献交大智慧与中国方案。
附部分相关报道:
中国日报网:海南保亭探索气候治理新路径,向全球展示中国地方履约实践
https://hain.chinadaily.com.cn/a/202510/21/WS68f782aea310c4deea5ed832.html
中国新闻网:中欧政产学研代表共议“从承诺到落实”的COP海南行动
https://www.chinanews.com/cj/2025/10-21/10502399.shtml
海南日报: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打造全球影响力
https://www.hi.chinanews.com.cn/hnnew/2025-10-23/7306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