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报道 > 动态新闻
动态新闻
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法的学科交叉沙龙”第二十讲顺利举行
2023年10月23日 来源: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 预览:


10月18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主办的“法的学科交叉沙龙”第二十讲在交大徐汇校区北四楼206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主题为“法国的法律和政治人类学”,由艾克斯-马赛大学法学院、艾克斯普罗旺斯政治科学院荣誉教授诺伯特•鲁兰Norbert Rouland)担任主讲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企划委员、凯原法学院教授张陈果主持沙龙,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凯原法学院副院长林喜芬教授致辞。吉林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杨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企划委员会联袂主任、凯原法学院教授郑戈担任评议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凯原法学院特聘教授沈伟做总结发言。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建勇、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谭俊以及数十位师生参加沙龙。




张陈果教授主持沙龙并介绍了现场嘉宾。林喜芬教授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及凯原法学院科研副院长,他首先对诺伯特•鲁兰教授的到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鲁兰教授在罗马法、法律人类学、法律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他同时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的历史和发展情况,以及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对法律跨学科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的推进与建设情况。他指出,诺伯特·鲁兰教授的法律人类学研究对于展开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再次对鲁兰教授以及参加讲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



鲁兰教授探讨了人类学的演变过程以及法国人类学的领域划分,并表明对多样性的关注与认可。他阐述了收集到的有关中国极地问题的研究情况,结合田野研究经历,形象生动地分享了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加拿大魁北克地区,以及格陵兰岛因纽特人社会的研究。其所著《法律人类学》正是这些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鲁兰教授重点介绍了土著社会的多元管理方式,这些地区虽受到现代化影响,但原始习俗仍十分显著。例如,在缺乏宪法保障与法典化的地区,他们可能采用一种所谓“singing competition”的方式来解决纠纷。以文化多元主义为视角,鲁兰教授围绕对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的研究,探讨了土著居民的权益保障问题。联合国于2007年9月通过了《土著人民权利宣言》,其中提及“自决权”,该宣言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具有政治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最后,鲁兰教授还对他所著的法文书籍《天外有天——中国与中国人:丰富我们的视野》进行简短介绍。在中国研究方面,他对中国为何在法律人类学研究中采用“nationality”而非采用“indigenous”的表述表示好奇。



在与谈环节,杨帆教授结合法国留学和中国任教经历,提出两点评议:第一,法律人类学研究是否以及如何在法科院校中形成广泛吸引力?在对现代化更为关注的潮流中,对土著社会的关注如何拥有更多受众?第二,中国法学院和法国法学院之间存在学术风格差异,鲁兰教授对此如何看待。郑戈教授提及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运用《法律人类学》一书中的经典案例,并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阐明法律人类学对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意义。郑戈教授提出,学习法律人类学对解决法律实践问题十分有帮助,并提出由于翻译限制,中国学生对法国人类学知之甚少。鲁兰教授均对问题做出详细回答,并与杨帆教授、郑戈教授进行深入讨论。




在提问与讨论环节,上海大学法学院李建勇教授与鲁兰教授、张陈果教授围绕“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之争展开探讨,对于“是否应当区分先进文化与劣后文化”“文化多元主义之下如何形成共识”以及“国际法体系构建何以可能”等问题热烈交流。现场学生还就法律人类学的方法论、法国对多元主义的态度等问题进行提问,鲁兰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和法国历史进行了详细解答。


最后,沈伟教授对此次沙龙做总结发言,并对讲座最后的讨论予以简评,提出“文化中心主义”已然不再是目前的主流观点。沈伟教授回顾了与诺伯特·鲁兰教授的友好往来,再次感谢鲁兰教授的此次到访,并热切希望其未来能经常来访交流。




沙龙结束后,参会嘉宾在北四楼前合影留念,沙龙在愉快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