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毕业后,曾任陕西省博物馆临时解说员(1974-75),任西安缝纫机零件一厂搬运工,冲压工(1975-77)。回复高考后于1978年2月入大学,获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学士(1982),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理论硕士(1985),从师王朝闻;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艺术及建筑历史系(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Art and Architecture)艺术考古硕士(MA,1989)和博士(PHD,1997),从师K.Linduff、许倬云;信息科学及电信工程系(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lecommunication)信息科学理学硕士(MS,1997)。
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1985-87)助理研究员;Birmingham Museum of Art亚洲馆助理馆长(Assistant Curator, 1990-93);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东亚馆馆长助理(Curatorial Assistant, 1993-96);Boston College美术系教师(Lecturer,1998);Virtual China Inc.网络研发主管(Executive Web Developer, 1999-2000);Jupiter Media Metrix Inc.网络与数据库研发工程师(Web and Database Developer, 2000-02);深圳大学传播系副教授(2003-05);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双聘副教授(2003-04);2006年入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
研究兴趣
研究兴趣广泛,分布在考古、艺术理论、传播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实验法学等领域,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两部,译文五篇,论文、报告和札记七十余篇。近年来,主要从事使用认知心理学范式的社会科学研究,论文发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文艺研究》、《现代传播》、《读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Antiquity等刊物,曾获上海市第十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上海市第十届、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2010),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
任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中国形象数据挖掘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首席专家,与认知心理学家秦裕林,计算传播学家祝建华、计算机科学家赵海,传播学家徐剑等人合作,基于认知心理学模型,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挖掘英文主要报纸中呈现的中国和中国主要地区的媒体形象。
代表性论文
· 《Dragon能否表示龙: 对民族象征物跨文化传播的实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8(1)
· 《善行的边界:社会与市场规范冲突中的公益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12(8)
· 《母鸡的长相是否重要:艺术家不良品行信息传播对作品评价的影响》,《文艺研究》,2013(9)
· 《法学研究与认知-行为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 《态度的神经表征与变化机制:社会神经科学进路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启示》,《现代传播》,2013(5)
· 《信息传播和控制感对全球温暖化成因和前景判断的影响》,《现代传播》,2014(4)
· 《物质奖励对内在动机的侵蚀效应》,《心理科学进展》,2014(4)
· 《认知流畅度对司法裁判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4(5)
· 《定价主体、产品类型、提价归因对价格公平判断的影响 - 对大学生被试的研究》,《深圳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0)
· 《国家、地区媒体形象的数据挖掘: 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视角》,《学术月刊》, 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