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主办的“法的学科交叉沙龙”第二十一讲在徐汇校区北四楼206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主题为“中国法律全球化: 一个说服性的过程”,由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Samuli Seppänen(萨穆理)担任主讲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国际合作部主任、凯原法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Thomas Coendet(康允德)担任会议主持人及与谈人。来自校内外的二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沙龙。
康允德副教授首先对萨穆理副教授的来访表示欢迎。他介绍了萨穆理副教授的学术背景、主要研究领域与代表作品,尤其是其对于中国法发展的独特见解和视角,并表示非常期待萨穆理副教授的精彩讲座。
萨穆理副教授以其过去发表的两篇文章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法律全球化”的研究背景。他指出,不同于以往“由北到南”(即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法律传播,中国另辟蹊径地开拓了一条“由南到南” (即由发展中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法律传播路径,这深刻地改变了法律全球化的运作方式。基于此,萨穆理副教授引出了本场讲座的核心问题——法律全球化与说服力的关系,更确切地说,则是中国法传播与中国法律思想模式之间的关系。他引入了“修辞理论”(Rhetorical Theory)来解释这一问题,并通过“仪式性类型”(ceremonial genre)、“议论性类型”(deliberative genre)和“司法类型”(judicial genre)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中国法的传播过程。最后,在比较法的视角下,萨穆理副教授在具体的实践语境中对中国法的全球性传播进行了评述。
在提问与讨论环节,康允德副教授对萨穆理副教授的研究进行了评议,并指出中国法在继受外国法的基础上所展开的国际化传播实际上构建了一种“北-南-南”的新型三角关系,这种三角关系或许可提供一种描述中国法律全球化的新视角。他进一步指出,在未来,“司法类型”的修辞将对中国法的国际化传播至关重要。其他在场师生就中国法律全球化的动机、影响因素及相关实证数据等进行了提问,萨穆理副教授结合自身实践经历和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回应。
沙龙结束后,参会嘉宾共同合影留念。沙龙在愉快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