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共同体 > 法的学科交叉沙龙
法的学科交叉沙龙
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法的学科交叉沙龙”第十讲顺利举行
2020年11月25日 【作者】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 预览:

【作者】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

【内容提要】

11月1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法的学科交叉沙龙”第十讲“运气与资源分配的计算模型-- NetLogo在计算法学中的应用”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北四楼206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访问特聘教授秦裕林担任主讲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季卫东担任主持人,同时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和日本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凯原法学院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等数十人参加。

讲座之前,季卫东教授首先谈到交叉学科以及运用数理分析的方式来推进法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感谢秦裕林教授在推动关于法律现象的文理交叉融合研究方面的贡献以及对新文科、新法科探索的支持,并欢迎秦教授开始演讲。

首先,秦裕林教授提到季卫东教授在最近几次报告和文章中介绍的卢曼、德沃金、罗尔斯等的系统理论或思想实验。他指出,这些理论或思想实验都有不同程度的可操作性。基于此种特点,是否可以通过建模的方式作进一步的定性+定量的研究值得探讨。譬如在卢曼的理论中构成社会系统的基本元素并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行为到沟通是社会行为理论的一次质变。而基于个体建模(agent-based-modeling,ABM)的基本理论是指系统由各种agent构成,每个agent自主行动,但相互之间存在影响,且agent与环境之间也有互相作用。上述两者的思路存在相似之处。除此之外,罗尔斯的OP分配曲线和德沃金的运气与资源分配似乎也可通过适当建模予以分析。随后,秦教授抛出文理交叉研究的设想,即在选择合适的问题之后,利用ABM定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规则,具体定义一个小型社会系统或法律系统,而后观察这个系统长时间运行产生的结果。

之后,秦教授介绍了实现文理交叉设想的工具——NetLogo,一款编程开发平台(用来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仿真的可编程建模环境)。在风险社会的当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火热发展,计算模型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论驱动。在实际的运作当中,计算模型具备“做大量的人群经年累月的行为观察”的优势,且用时少、社会代价低。在每种NetLogo模型中,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设定相应的系统环境、个体属性、系统初始状况,并且需要设定个体与环境、个体之间的互动规则,在设定参数(自变量)之后,运行实验便能导出输出指标(因变量),这些输出指标对我们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有指导作用。而后,秦教授介绍了NetLogo平台中常见且有趣的几种模型,包括极简涌现模型、车流模型、生态系统型、街头骚乱模型。

此外,秦教授以“社会媒体与舆论极化”作为文理交叉例子,进一步解释了如何基于理论证据和经验证据,建立行动者模型模拟人工社会莫尔国,由此分析社交媒体与政治舆论演化的关系。同时,他还用NetLogo系统对“运气与资源分配”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秦教授以选择运气为例子对NetLogo编程过程的界面与程序设置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进入自由交流环节,季卫东教授指出Netlogo模型的示例展现的是单纯系统的演变过程,但关于法律与社会研究更多地侧重复杂性问题,还有网络结构中的互动关系,这类现象能否也用计算机模型来进行分析。如果Netlogo模型可以用于复杂系统分析,还应探讨和研究需要继续引入的因素。秦裕林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并认为在运用NetLogo进行法学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可操作性。

多位观众也针对NetLogo系统的具体操作、相应变量的设计、算法黑箱与建模、程序设计参数的正当化和说服力、如何判断好的模型和坏的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提问,秦裕林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最后,秦裕林教授表示未来将以老师和同学们的具体研究课题为抓手加强指导。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