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共同体 > 法的学科交叉沙龙
法的学科交叉沙龙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法的学科交叉沙龙”第七讲顺利举行
2020年03月24日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 预览: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

【内容提要】

11月1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法的学科交叉沙龙”第七讲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北四楼206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以“比较法视角下的中国司法体制责任分配与大数据分析”为主题,邀请到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律研究中心主任Benjamin L. Liebman(李本)教授担任主讲人。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

究院院长季卫东担任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程金华,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市法学会法社会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彭辉担任评议人,同时还有众多学者、实务人士及学生参加讲座,全场虚无坐席。



讲座开始前,季卫东教授简要介绍了李本教授的研究方向,对李本教授关于司法体制所做的研究表示充分肯定,并代表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对

李本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本次讲座,李本教授以“比较法视角下的中国司法责任分配研究与大数据分析”(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Responsibility Diffusion in Chinese Courts: Big Data Analysis)为题,报告了其团队的近期研究成果。他首先介绍了用大数据方法研究中国法所面临的挑战,例如裁判文书存在数据缺失、定量分析困难等。但是,从现有数据中仍能得

出很多信息,比如法院程序与最终判决、法院与法官如何处理疑难案件等。接着,李本教授梳理了当前司法责任分配的相关理论背景。在比较法视角下,对法院的研究通常关注法院何时/如何行使司法权力,并主要以最高法院为研究对象。此外,大量研究著作关注“全球司法权力扩张”(global expansion of judicial power)与“司法自信”(judicial assertiveness)。当前研究中国司法责任的英文文献呈现如下几个特点:少数研究关注法院如何规避司法责任;没有对司法策略的具体研究;对中国行政诉讼的研究一般将法院不作为归因为司法弱势或缺乏司法权威;极少研究关注中国司法运作的内在动机等等。




由此,李本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对“中国法官何时/如何规避司法责任?”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研究以四千五百万份行政诉讼的裁判文书为样本,通过应用主题模型、当事人背景分布、对案例的详细阅读等研究方法,他们发现了法官规避司法责任的四种主要策略:其一,“烫手山芋”(Hot Potato)规则,即上级法院正式指示下级法院不审理特定类型案件。以拆迁为例,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发布相关规定和通知,禁止法院受理拆迁相关的强制执行申请,将拆迁执行这一“烫手山芋”掷回政府部门。

其二,“拒之门外”(Door Slamming)规则,即拒绝受理特定案件。以立案改革为例,研究数据显示,在所有公开判决的案件中,拒绝立案率在改革前后基本保持不变。其三,“责任上传”(Kicking it Upstairs)规则,即将案件交由审判委员会审理。应用主题模型,研究发现,采用“责任上传”最常见的主题为公安相关案件、进京上访案件以及工伤案件。其四,“责任分散”(Safety in Numbers)规则,即将案件交由大合议庭进行审理。研究发现,采用大合议庭审理的案件多为疑难案件(如

土地争议、退休金/养老金争议等),亦或者涉及众多当事人的案件。


最后,李本教授对初步成果进行了总结:
(1)法院会以规避责任为目标而调整责任分配策略;
(2)立案登记制改革并未减少行政诉讼中拒绝立案的比例;
(3)审判委员会可用于帮助法院规避地方政治压力;
(4)大合议庭可用于帮助法院规避来自当事人的社会舆论压力。他又进一步从方法论、司法改革、比较法等角度对研究成果进行反思。




评议阶段,程金华教授首先感谢李本教授带来了一场关于世界一流研究成果的报告会。他指出李本教授的研究利用了中国的数据和现实,应用前沿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回应了

一个普适性的问题,在理论研究上是一大创举。他还从程序问题、基层法院、聚类分析等方面分享了学习体会,并建议现有研究可以在“法官-法院”和“规则-事实”两对张力上

做进一步的深度研究。彭辉副研究员认为李本教授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度刻画了中国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所显露的一些问题,并试图找寻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他从中国法院

改革的三个阶段、中国司法大数据的发展、司法自信等方面对讲座进行了评议。两位老师的评议充分体现了大数据与法学的交叉效应,达到了非常好的对话效果。





随后讲座进入自由交流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学生从规避策略的周延性、比较法视角下的域外经验等方面进行提问。李本教授以流利的汉语回答了提问,他和善的笑容和

随处的幽默散发着学术和人格魅力。讲座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