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
【内容提要】
2025年10月23日至25日,联合国大学(UNU,总部在东京,在12个国家设立了14个不同领域的研究教育机构)在澳门特别行政区隆重举行成立5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及人工智能国际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人工智能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季卫东教授率团出席,并在系列活动中荣获联合国大学50周年表彰奖,彰显了中国学者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与法律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与领导力。
在10月25日的庆典仪式上,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奇利齐·马瓦拉(Tshilidzi Marwala)院士亲自为季卫东教授颁奖,表彰其作为“联合国大学全球人工智能网络建构人”所做出的杰出努力。此次获奖是对季卫东教授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促进法学与科技跨学科融合发展的国际性认可。
作为此次纪念系列活动的核心学术环节之一,由季卫东教授主持的专题会议“AI如何促进公平正义?计算法学视角下AI司法的制度生态构建”(How Can AI Promote Equity and Justice? BuildingInstitutional Ecosystems for AI Judiciary from a Computational Law Perspective)于10月24日下午成功举办。该会议隶属于“联合国大学澳门人工智能会议2025”,由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法学分会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共同组织,吸引了各国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会议聚焦人工智能融入司法系统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旨在破解司法智能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推动构建公平、透明的数字正义范式。季卫东教授主持讨论并作总结发言,深入剖析了AI时代法律论证的演变,强调需构建人机协同的价值判断体系,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补充而非替代人类裁量。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的代表团成员成员亦在会议上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
- 程金华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法律实证研究中心主任)报告了关于公众对智能法院中AI应用的认知调查研究,揭示了司法公信力与AI技术接受度之间的协同关系。
- 林喜芬教授(凯原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CCF计算法学分会秘书长)分享了基于认知实验的AI对司法公信力影响研究,提出了构建“民众-AI-法官”双向协同机制的重要性。
- 邱遥堃副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助理、上海市法学会法社会学会秘书长)探讨了视频生成模型等前沿AI技术在司法应用中的“双刃剑”效应,并就平衡效率与公平提出了建设性方案。
会议期间,季卫东教授一行还出席了全球人工智能网络理事会及网络成员工作会议,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字创新领域专家、实务界人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就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伦理标准与跨域合作等议题交换了意见。
本次澳门之行,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及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不仅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在计算法学与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创新思考,更通过实质性的国际对话与合作,为构建“人本人工智能”,推动全球公平、可持续的数字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交大力量。
背景链接:
- 联合国大学澳门人工智能会议2025官网:https://unu.edu/macau/aiconf2025
- 专题会议详情页:https://unu.edu/macau/event/how-can-ai-promote-equity-and-justice-building-institutional-ecosystems-ai-judici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