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管理 > 法律与社会讲堂
法律与社会讲堂
季卫东教授在哈佛大学沙龙第173期做新程序论演讲
2022年12月19日 【作者】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 预览:


为了纪念《法律程序的意义》发表30周年,哈佛大学沙龙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季卫东在20221218日早上9点(美国东部时间2022121720点)开始在线上做了一个题为数字时代的法律程序公正——聚焦风险防控行政的算法独裁与程序公正的主旨演讲。这次纯公益性质的沙龙由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特聘教授沈远远主持,北京大学人权与人道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沈岿和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纽约大学兼职教授张峥担任评议人。沙龙的实况由国内和境外的若干家传媒和社交平台进行了直播。据不完全统计,获准进入线上会议室的听众近200人、国内直播听众达到1800余人、境外直播听众3000余人。




季卫东教授在演讲中首先简单阐述了程序正义在现代法治秩序建构中的关键性,同时也指出了全球化的风险社会和自动化的数字国家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强调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法律程序公正的意义、认真探讨技术程序公正的机制。他认为,风险社会导致安全优先、公益至上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凸显,容易压抑个人自由、削弱权利保障;风险防控的成本效益分析也会助长或多或少的调整、计算以及妥协,在不经意间改变规范思维方式;风险螺旋还会促成紧急事态和危机管理方式,大幅度增强裁量权和决断指向。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很容易过分放松对行政权力的程序限制,甚至导致践踏法律程序的事态。鉴于现实中的严重问题,法学界应该固守程序正义的底线,并探讨多元化程序设计的可能性。



回溯学术谱系可以发现,福柯曾经在1974年关于社会医学的讲座中首倡生命政治医疗警察的概念,近来伦敦大学学院公共卫生学教授麦克马穆也提出了世界性健康不平等健康极权主义之类的问题。季卫东教授进一步结合奥秘克戎疫情防控中各地政府和管理人员层层加码、滥用疾控权力和行政裁量的若干现象,揭示了在防疫这种特殊的场景和权力关系之下普通(日常状态)与例外(紧急状态)的颠倒、安全与自由的失衡等偏颇,特别剖析了因数字信息技术摆脱伦理、治理以及法理的制约而造成的算法黑箱、算法独裁、算法歧视、数字追踪、数字哨兵、数字镣铐等流弊,重申以公正的程序限制公权力、特别是基层行政裁量权的主张。

的确,与审判者居中裁断的司法程序不同,行政活动的程序具有一些特殊性。例如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甚至存在力量对比的悬殊;决策者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政策考量,注重临机应变的弹性和效率。尽管如此,行政程序还是需要确立适当平衡原则和维护公信力原则,并制订具体的裁量标准来防止行政权力的失控。为此,季卫东教授特别强调应该尽快通过审议多年、久拖不决的《行政程序法》,注重完善作为基础设施的程序和作为互动关系的程序。在数字时代,应该把法律程序公正与技术程序公正结合起来,把确保过程正当性和手段正当性的原则和规则都巧妙地嵌入算法设计、嵌入大数据流程,以此来对抗风险社会和数字国家对程序正义的冲击。



在主旨演讲结束后,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的沈岿教授从行政法学的角度进行评议。他首先指出风险的三种类型(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制度风险),然后深入追问是否所有国家在风险防控之际都会忽视程序正义、层层加码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同时,他还认为在风险防范决策方面,对裁量标准不断细化以此限制行政裁量权的膨胀是有一定困难的;另外,算法独裁对程序公正的挑战很难通过规制代码的方式来应对和化解。他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行政程序法难产的原因。


紧接着,亚马逊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专家张峥教授从数据伦理和人工智能治理的角度进行评议,他提出了三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1)数据质量决定算法的天花板。数据噪音处理不当可能造成错误,比如行程码算法给全程同行者以不同赋码。而大数据算法既没有在部署前通过完备的功能测试,又没有在运行后利用用户投诉进行快速迭代更新,因为无法绕过人工审核的昂贵成本。为此,不能盲目轻信大数据处理的算法,要保证传统媒体不缺席以防止信息失真。(2)好的算法可以通过沙盘推演按成本效益分析提供多样化选项,要防止行政干预排除选择、加剧路径依赖。(3)数字化管理走得太快了可能误入歧途。

季卫东教授逐一回应了两位专家的意见,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相关学术见解,然后还回答了由主持人沈远远教授归纳和转述的线上听众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演讲、评议以及讨论答问总共持续了三个小时。最后,沈远远教授还介绍了哈佛大学沙龙创办的宗旨、运行机制以及纯公益活动的性质,并代表本次活动各位嘉宾向沙龙的资深协调人王开元先生以及几位志愿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