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9日,《文汇报》第10版、第11版全文刊发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法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季卫东教授在文汇讲堂和《知识分子》联合主办的“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跨界论坛上作的主题演讲和嘉宾对话内容。
在题为《解读网络社会与场景化法治》的主题演讲中,季卫东教授剖析了中国法律体系作为复杂系统的特征,并引入在关系社会的互动场景中法学以及制度设计的新颖思路,强调沟通的回廊式制度的重要意义。他还指出,论证性对话、议论以及沟通正在成为一切知识活动的交汇点;在社会的网络性、复杂性、风险性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切实克服多元状态引起的无知、忽视、误解以及不确定性,将成为法治秩序建构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五百年一度的世界结构大转型为背景,中国也许需要一场新的启蒙运动,重新认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法治精神,进而推动体制和制度的创新。
这次跨界论坛的另外两位主题演讲者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双南教授和清华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国际知名神经生物学家鲁白教授。此外还有五位杰出的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参加了嘉宾圆桌讨论。在第一场题为“启蒙、理性、诗意何以可能?”嘉宾圆桌讨论中,季卫东教授指出,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标准是“可反证性”,这与法学的“可撤销性”是相通的;人文精神的两个基本维度是个人自由和共同之善,也是法治追求的价值目标。他还认为中国有可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经验和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点,即与自然共生的人生哲学、社会的相互扶助机制以及对网络结构的管理。
这次跨界论坛的主题演讲和嘉宾讨论的全程听众达600人次,在学界和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附《文汇报》刊发链接:
《当牛顿式的现代法学遭遇中国场景伦理》: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6-05/19/content_422042.html;
《人工智能迫近,科学和人文怎样转进?》: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6-05/19/content_422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