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9日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预览:
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李学尧、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葛岩和凯原法学院特聘访问教授秦裕林等人合作的实验法学论文《认知流畅度对司法裁判的影响》,日前发表在最新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上。《中国社会科学》的用稿率为千分之二,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顶级期刊,并且该刊是第一次刊登国内实验法学的论文,具有标志性意义。同时,该文也成为在我校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学术研究平台上,通过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合作结出的又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学术成果。
论文以充分的实验数据再次揭示大量心理-生理学的研究,说明人类的判断受到认知流畅度的影响这一基本事实。研究团队在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课题资助的一项合作研究中,李学尧、葛岩和秦裕林等人推测认知流畅度也可能会对司法裁判产生影响。为了验证他们的假设,相继通过对110名具有法学背景的学生作为被试和133名职业法官作为被试的控制实验,该假设获得支持。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研究表明,两组被试在实验中都出现随认知流畅度不断降低,司法裁判会趋于严厉。虽然与学生被试相比,法官被试对流畅度的影响有较强抵御能力,但最终也无法避免流畅度变化带来的认知偏差。
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近十几年来,国际学术界探索将心理学,传统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经济学、政治科学、人类学、社会学)与脑科学的深度结合,使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成为一门前沿学科。在这样的学术探索中,认知科学对法学研究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自然科学家直接将研究触角伸至法学领域。在《科学》杂志2009年的七大热门主题,其中之一就是“法律与脑科学”。有一位脑科学家在名为《神经科学彻底革新法律》的论文中大胆地宣称,神经生物学将“彻底变革法律”。尽管其说法尚有争论,但自然科学对于法律研究的冲击却是不争之事。与此同时,法学界内部也出现了自觉采用认知科学方法和理论开展研究的一批学者,并将研究触角伸向了所有的实体法和诉讼法领域,努力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应用,从而对主流法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法律实践中,负责奥巴马政府的白宫办公室信息和管理事务的行为法学家孙斯坦教授 (Cass Sunstein)就是一位在规制领域广泛使用认知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的专家之一。英国首相卡梅伦上台后,内阁办公室专门成立了行为研究小组,由行为心理学家组成,主要负责行为学方面的研究并对法律政策制定提供意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政治效果。
近年来,我校一批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学术敏感走向学术自觉,积极探索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人因学与人工智能,以及遗传基因的跨学科研究,并积极与校内外自然科学工作者合作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现了国内第一篇实验美学论文在《文艺研究》上发表,第一篇传播效果实验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这次首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实验法学论文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1021/240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