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报道 > 动态新闻
动态新闻
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法律实证研究工作坊”第五期顺利举行
2024年12月30日 来源: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 预览:



1220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主办的“法律实证研究工作坊”第五期在徐汇校区哲生馆206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康奈尔大学法学院Clarke讲席教授张永健主讲,演讲主题为“法律实证研究:从经典再出发的新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凯原法学院特聘教授程金华主持本次工作坊,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张翔宇、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生林新波、陈亮参与与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与其它诸多高校的师生共同聆听了本次工作坊。


程金华教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对张永健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与谈嘉宾。

在主讲环节,张永健教授围绕其与程金华教授及芝加哥大学法学院院长汤姆·迈尔斯教授共同主编的新著《法律实证研究:经典选读》,对英文世界中的法律实证研究经典文献进行了细致解读。张永健教授指出,法律实证研究的经典文献之所以会被奉为“经典”,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缘由。其一,经典文献可以对特定法律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在《有人阅读小字体条款吗?——消费者对格式合同的关注》一文中,作者就针对“少数知情者群体能否对格式合同中的授权协议条款起到监督作用”的问题进行事实分析,最终得出相对消极的结论。其二,经典文献在实证研究方法上也具有示范意义。例如,在《重磅案件中惩罚性与补偿性赔偿的显著关联:方法论入门》一文中,作者采用了对数化的变量测度方法与最小二乘法的模型设置方法,至今仍是法律实证研究中最为基础且主流的计量手段。据此,张永健教授鼓励师生可通过阅读新著而领略经典文献的风貌,也期待该新著可对中文世界的法律实证研究产生裨益。

在与谈环节,张翔宇副研究员作为新著《法律实证研究:经典选读》的一名译者,分享了其在翻译法律实证研究文献时的体会。张翔宇指出,英文世界中的法律实证研究文献涉及诸多细致的统计技术,在阅读与翻译时均面临着较高的门槛。因此,张翔宇建议读者在阅读法律实证研究的经典文献时,可以尝试对法理与技术进行双向学习。一来,在研习文献中的法律理论时,如果发现其中涉及不熟悉的统计学知识,就可对此类技术知识开展自学;二来,在自学统计学的技术知识后,又可将其置于具体文献的场景中进行理解,以此深化对于法律理论的认知。久而久之,读者便可洞悉某项法律理论为何需要使用某种统计技术进行实证,从而达到系统掌握法律法律实证研究方法的目标。

博士生陈亮作为新著《法律实证研究:经典选读》的一名统校者,分享了其对于中外法律实证研究异同的认识。一方面,陈亮认为中外法律实证研究的共性在于研究主题,二者均聚焦于与法律相关的两类事实,即案件事实与法律事实。其中,案件事实类研究具有预测性导向,侧重于考察案件在未来可能造成的社会后果,从而为法教义学的论证提供理据;相应地,法律事实类研究具有实效性导向,其关注各类法律制度与过程实际引起的社会效果,进而对此类事实本身进行解释与评估。另一方面,陈亮指出中外法律实证研究的差异在于写作结构与风格,建议读者在研习英文经典文献的同时,也需对中文语境下的行文范式与语用习惯保持必要的注意。

博士生林新波作为新著《法律实证研究:经典选读》的一名读者,分享了其在阅读该书时的心得与感受。首先,林新波回顾了张永健教授与程金华教授先前出版的多部法律实证研究力作,认为新著与先前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学习法律实证研究的完整体系,为法律实证研究的探索者搭建了一个由基础到高级的学术阶梯。其次,林新波指出新著存在两大突出亮点:第一,主编匠心独运为每个篇章量身定制了深度导读,极大地促进了读者对文献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第二,译者在脚注中详尽补充了文献涉及的制度背景、相关文献与统计知识,助力读者全方位解读与吸收文献中的精华。最后,林新波分享了他对高质量实证研究的理解,并着重强调了数据、方法和理论在实证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自由讨论环节,现场同学就法律实证研究的选题问题进行提问,张永健教授作了详细的回应。张永健教授指出,法律实证研究的主题最宜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进行选择,同时也可适当地结合一定的前沿热点与理论难点。在初步确定选题之后,可以寻求与自身优势互补的研究者进行合作,进而在合作中不断深化对选题的理解,并逐步优化选题的具体展开方向。

本次工作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