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主办的“法的学科交叉沙龙”第二十四讲在徐汇校区北四楼206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社会学系兼职教授刘思达主讲,主题为“法律服务网络化与青年律师的职业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程金华教授主持沙龙,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季卫东教授致开幕辞。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林喜芬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企划委员会联袂主任郑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教授邱遥堃,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谭俊参与与谈。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学院常务副院长冷静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于霄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戴亮助理教授和其它诸多高校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主持人程金华教授对刘思达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与会嘉宾。
季卫东教授代表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表达了对刘思达教授的欢迎,并表示刘思达教授对法律职业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此次讲座也将给我们带来法律职业的前沿研究动向,希望借此机会加强香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法社会学研究群体之间的交流。
刘思达教授分享了对“法律服务网络化”与“青年律师职业发展”这两个主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他将法律服务网络化的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律师、律所借助网络进行宣传和营销;第二阶段,裁判文书网等大数据新技术的出现给律师行业带来重大的变化;第三阶段,网络法律服务平台的兴起与发展,为法律服务提供了新的渠道;第四阶段,网推所的兴起与对律师行业秩序造成冲击。刘教授进一步结合中国律师数量的增长趋势,深入探讨了青年律师在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他运用生动的叙事手法,将社会学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为听众呈现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演讲。
与谈阶段,郑戈教授认为,在社会学变得愈发实证化的当下,刘思达教授是社会学家里很少的一部分坚持关注理论的学者,并且能够将理论融入故事讲述中。其次,思达教授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出发,为网络化时代下的法律服务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架构。再次,网推所对法律服务的品质固然会带来重要的影响,但是此一问题背后涉及的环节较多,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
林喜芬教授指出,思达教授关注的问题非常前沿,并从法律科技和市场竞争的角度分享了四点看法。首先,法律科技对法律职业具有祛魅的效果;其次,法律科技会导致法律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供需关系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法律服务的价格会越来越低。再次,在网络的背景下,营销会成为影响律师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如何在法律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实现提质增效是我们当前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邱遥堃副教授认为刘思达教授结合法社会学理论和具体的事例的分享十分生动,他指出法律服务的网络化带来的竞争性影响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变化过程,法律服务网络化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好处,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而面对网络化冲击下青年律师的执业困境通过管制的方式解决还是通过市场的调节值得深入探讨。
谭俊助理研究员认为刘思达教授的讲座极具启发性,并进一步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化发展的几个阶段,同时他对中国是否也出现了律师供给过多与贫穷或中等收入人员提供的法律服务不足的矛盾,法律服务是否会因为网络化的冲击带来品质的下降,如何利用司法局和工商局加强对法律咨询公司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自由讨论环节,季卫东教授指出刘思达教授使用非常生动的语言以及平易近人的故事叙述方式,描述了中国律师行业的前沿动向,并提示在场学生和年轻学者,一定要注意本次讲座内容的理论背景。随后,季卫东教授从律师服务的企业模式与自由竞争市场模式、平台所与网推所内在的服务质量差异、在律师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律师职业如何分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冷静教授介绍了香港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交流合作情况,并就上海律所的职业经理人与知识管理工作进行了说明,强调了律所和律师的分层现象,最后冷静教授建议法律人应当多关注当下经济发展情况,主动对接实体产业发展需求。此外,现场其他老师和同学还提出了中美公职律师差异、限制律师人数的合理性等问题。
刘思达教授就上述与谈和提问内容进行了回答,他提出可以通过降低法考的通过率等多重方式来限制律师人数,并认为法律职业的精英化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风险承担特征,律师非诉业务的标准化增加了其中简单工作被AI替代的可能性,难以标准化的诉讼业务反而更具有不可替代性,更适合年轻律师。
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