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报道 > 动态新闻
动态新闻
我院季卫东教授应邀出席“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启动仪式和首届研讨会
2021年12月27日 来源: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 预览:


2021年12月24日下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发起成立的“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简称“50人论坛”)在北京市举行启动仪式,同时还举行了“首届数字经济研讨会”。CCF计算法学分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季卫东教授应邀赴京出席相关活动。



50人论坛旨在打造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研究的高端交流平台,汇聚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形成跨界、中立、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咨询研究能力,向中央与地方的相关部门以及行业机构提供客观、独立、科学的发展战略建议,为我国数字经济建设贡献力量。50人论坛由CCF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担任主任委员,首批委员既有高文、李培根、陈纯、王怀民、王耀南、王坚等信息科学领域的两院院士,又有刘伟、张国有、黄群慧、张维迎、季卫东等具有深厚造诣和广泛影响的经济学家、管理科学家以及法学家,还有来自华为、阿里、百度等头部ICT企业的资深专家。50人论坛的成立得到了诸多学术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杭州市人民政府是50人论坛的战略合作单位,国研智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是合作智库。



梅宏院士在致辞中指出,数字技术正在重构发展、稳定与安全之间的关系,重新划定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边界,深刻影响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各国经济中愈加重要的经济形态,成为产业、经济甚至国家竞争力比拼的重要方面,更成为当前阶段各国摆脱疫情困扰和重整经济的抓手。数字经济的某些方面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数字经济基本概念、数据治理、数据安全与监管、数据要素、数据交易、数字化转型、数字文化观和伦理观等成为当前以及后续相当长时间的热门议题和重要方向。大家普遍对数字经济中相关问题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要么因视角单一而过于片面,要么因远离一线现实而不够客观科学。要真正破解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必须站在人类历史长河和全球格局层面进行大跨度的审视,还须站在多学科跨领域视角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梅院士最后简要回顾了50人论坛的筹划历程,并呼吁与会嘉宾一道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合作。

首届数字经济研讨会环节,由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秘书长、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程学旗主持。研讨会上,梅宏院士与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张国有教授首先作了主题发言。

梅院士分享了自己对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认识和思考,对数字经济的内涵及外延、数字化转型以及数字治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梅院士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开启,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之际,中国需要抓住发展数字经济这一历史机遇期。但也要理性地认识到我国数字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梅院士认为,数字经济存在信息化引领、开放化融合和泛在化普惠三大特征;其发展具有信息技术及其装备产业、各行各业深度信息化以及跨行业数据融合应用的数据增值产业这三个层次。同时指出,数字化转型是一种范式变迁,需要克服观念、制度、管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实现观念上的转变,规避数字化转型中的不想、不敢和不会“三不”问题,进而阐述了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方略和构建数据治理体系的方法论。此外,梅院士还从技术、法律、经济、伦理等多个维度剖析了数字经济领域的潜在问题,提炼了诸如数字经济内涵与外延、数据权属价值与利益分配、数据要素市场配置流通与发展、数据伦理安全与隐私、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与生态、数字经济对传统学科、社会结构和人类文明等的影响等亟需解决的若干议题。梅院士最后呼吁,通过多学科交叉碰撞来为数字经济发展聚智汇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张国有教授围绕“数字经济思考及须关注的基本问题”作了精彩生动的主题发言。张教授提出了诸如数字经济源头、经济时代划分标准、数字经济价值统计分类、大平台的垄断判断、平台自治有效性和竞争机制、数据隐私保护、数字治理和数据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开征数字服务税的合理性与否、数字无形产品和实体有形产品的经济机制差异性、数字技术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测度、数字技术是否失灵等诸多值得和急需破解的议题和问题,也分享了数字经济源头在基层、大平台主导未必形成垄断而需依据经济效率作出判断等观点。最后,张老师期待50人论坛的后续活动可以借助专家委员之力共商共议对这些问题进行研讨剖析。


其他与会委员和专家还围绕数字经济系列主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首先,三位线上参会的委员从信息、经济和实业视角对数字经济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中国科学院王怀民院士明确表示,本次会议跟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科技创新需要从跨学科视角来推动。北京大学教授黄益平表示,规模大就是问题的论断可能违背数字经济领域的规模和范围经济等特性,或许可以从可竞争性角度来审视互联网竞争现象。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博士则认为,欧盟的强监管抑制了欧洲数字经济的发展;美国数字经济各细分市场的集中程度要高于我国,而我国的数字经济竞争程度远远大于其他国家。



线下现场参会的委员也从管理、法律、伦理和经济等各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自由发言。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穆荣平教授表示,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无法准确概括数字经济,因为它并未刻画出数字技术的本质。数字经济的本质是技术和应用频繁又深度互动的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张维迎教授表示,技术是自发演化而来的,无目的也不可预测、不可设计,因而要对数字经济持有谦虚心态;经济学家有关反垄断的定理知识都是错的,有关大数据杀熟、二选一等问题都不是问题;现有的经济学理论缺乏企业家精神,错误地认为大就是垄断。其实,判断是否垄断的关键要看企业是否高枕无忧。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法学院教授季卫东表示,数字经济对法律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不仅限于反垄断方向;数字经济的服务本质对现代法律范式带来极大影响;数据交易市场建构、数字货币系统对于数字经济很重要。

他说:在数据交易市场方面,最重要的是数据确权和数据估值。公共数据是比较好办的,棘手的是个人数据交易。按照可持续的经营机构的思路来设计个人数据交易机制,主要存在两种基本模式。一个是日本的信息银行模式,更接近欧盟的理念和经验。另一种是中国的数据交易所模式,更接近美国的理念和经验。即将在一周后生效的上海市数据条例为数据交易建立了配套制度、数商组织以及数字化交易系统,还发布数据产品说明书和登记凭证,试图通过使数据交易采取类似证券交易的做法来解决数据确权难、定价乱的问题。这种市场本位的方案能否有效地进行数据治理、解决数字经济分配不公问题,还有待实践检验。

季卫东教授还指出,在数字货币系统方面,通过按照规则进行的分散式记账和计算就可以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安全性的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其技术基础是区块链,构成一种去中心化的、高度安全的互信网络。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说,加密货币的区块链势必通过交易认证、价值转移、财富保存、信用借贷、资产交换、融资理财、风险管理、会计账簿等服务方式的革新引起金融革命。然而中国的主权区块链是再中心化的,对这场金融革命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很值得实证研究。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数字货币的流通自由和数字金融的监管机制之间关系的处理。在这里,人工智能的敏捷治理不应该停留在口号层面,不应流于任意裁量,应该进行具体的机制设计,包括环境和风险的分析、目标设定、绩效评价、系统设计、运用流程、影响的认定等等。在数字经济目标设定方面,需要区分终极目标、核心价值、分解的具体目标以及创新的技术和举措等等,在指针、诱因、制裁以及责任体系方面进行通盘考虑。

紧接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国豫教授表示,数字伦理应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数字世界最基础的建设是伦理。清华大学教授李晓东则表示,需要解决三个协同问题,那就是数字经济与数字政策与相关技术系统的软硬协同;政府、企业、学术界、技术社群和工业社会等多利益相关方的协同,以及全球各国政策规则体系之间的国际协同。

企业界委员代表也从商业第一线角度给出新看法。中国电子副总裁陆志鹏指出了数据流通和数据安全难以兼顾的难题,并给出用数据元件思想来破解的思路。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表示,中国数字经济增速在放缓,跟美国数字经济差距在拉大。李院长还从结构不平衡、企业国际化程度、创新活跃度和对风投的吸引力等方面揭示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危机。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则表示要从分化、原生和数字能力三方面审视数字经济。



据悉,50人论坛成立后,将通过组织高端峰会、前沿专题研讨会、国际交流等形式的活动,推动形成报告、建议、提案、白皮书等研究成果,为中央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机构建言献策,助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