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7日上午,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前院长、特聘教授王晓阳来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季卫东,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凯原法学院教授杨力,人工智能研究院总工程师金耀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何黎明等出席会议,并与来访嘉宾就推进计算法学研究以及人工智能治理的跨学科合作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探讨与交流。
季卫东院长对王晓阳院长的到访表示欢迎,他介绍了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团队情况以及出席座谈会的成员,并阐释了计算法学经历的四个维度,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计量法学概念的出现、70年代利用计算机进行法律推理的尝试、80年代法律信息学的活跃、1995年之后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指出在法律大数据的驱动下,将带来司法和法律服务效率的提高。他表达了对计算机科学与法学在纯粹学理和对接行业两个方面结合的关注与重视。
王晓阳院长从计算机学科视角出发,指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对法学范式转变的影响,但同时强调计算机的辅助性而非替代性作用,目前计算机无法替代法学以及法律人才,而是提供辅助性服务,如利用计算将司法成本量化,促进法律改革。
杨力教授从法院的实践经验出发,介绍了正在探索的类案检索等领域,指出实践中适合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主要集中在较简单的刑事案件,而计算机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来自法官们的阻力。金耀辉教授通过实践项目,强调最终还是以法学为落脚点,通过计算机实现专家自动化和增强。科技部专项课题研究团队主要成员林浩舟和衣俊霖也结合自身计算机和法学专业背景,就人工智能和法律的交叉分享了对于计算法学的理解,并介绍了目前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王晓阳院长与研究团队成员进行了亲切交流并表达了推动一批青年研究者成长的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