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1-13日,由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和Lieberthal Rogel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以“中国四十年法制建设——走向法律自治?”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校区举
行。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季卫东应邀出席本次会议,就法律议论与司法改革以及研究范式创新发言并参加了讨论。本次会议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大
规模的关于中国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囯际研讨会,来自不同国家的大约一百名专家前来参会。
在研讨会上,季卫东教授以“通过法律议论解决中国司法自由裁量权的困境”为题发表演讲。他从法律不确定性这个基本问题出发,沿着通过教义学或科学技术来摒弃不确定性以及反过来在不
确定性的前提条件下考虑制度设计这样两条基本线索,梳理了法解释学与法社会学之间的争论以及不同的应对策略,从中归纳出作为科学的法学观、作为技艺的法学观以及法律的本质就是话
语实践的核心命题。作者认为今后中国的问题导向跨学科研究应该聚焦法律议论,特别是法的社会科学研究要把重点从结构、功能转移到价值涵义,以便真正深入到规范的领域进行实证分析
,与此同时切实加强与法解释学以及法律实务部门之间的对话。因此,作者提倡“议论的法社会学”研究范式,试图以此深化法律方法论的探讨,促进思想与制度的创新。
季教授还从“善的界说”和“正的界说”这一双重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的话语空间和法律议论的结构性特色以及问题状况,找到互惠正义与为了相互承认的论证这个具有可比较性的切入点,并进
一步探讨中国经验与关于法律推理的各种学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他以2018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为素材,研究中国式法律解释策略、法律沟通方式的演变趋势
以及有待改进的环节,指出了许多趣味盎然的现象,特别是中国式“正的界说”的复合型特色。
按照议程安排,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李本(Benjamin Liebman)教授对季卫东教授的演讲和论文的内容进行了评议,并就中国的司法大数据研究发表演讲。随后,季教授又反过来对李本教
授的演讲进行评议,侧重讨论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法律议论、司法责任制之间的关系。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刘思达教授、凯原法学院沈伟教授也出席这次国际研讨会并做了精彩演
讲,全程参加了所有的讨论环节。此外, 季卫东教授借参会的机会还就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的国际合作和人才招聘等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磋商。